“医生,我家娃牙上黄黄的是不是长虫牙了?”“这黑点点是牙没刷干净还是蛀牙啊?”带娃看牙时,家长们总被这类问题搞得晕头转向。其实,牙菌斑和龋齿就像“假蛀牙”和“真蛀牙”,表面看着像,本质大不同。今天咱们就用5个关键区别,教您一眼看穿!

牙菌斑是细菌的“大本营”,小孩吃完零食不刷牙,24小时内就能在牙缝、牙龈边铺满一层黏糊糊的软垢。就像厨房水槽边的油污,刚粘上时用牙刷一蹭就掉。
龋齿则是细菌的“长期工程”。牙菌斑里的细菌啃完糖,会吐出酸水腐蚀牙齿,这个过程得几个月甚至几年。比如小孩总含着奶瓶睡觉,前牙慢慢变黄、发黑,往往要半年以上才会形成明显龋洞。
牙菌斑是透明的“隐形膜”,家长用肉眼很难发现。不过有个小妙招:去药店买包菌斑显示剂(儿童专用更靠谱),让孩子嚼一嚼吐出来,牙齿上染成粉红色的地方就是牙菌斑。
龋齿则“招摇过市”——早期是牙齿表面的小白点或黄斑,慢慢变成黑褐色小洞,用牙签轻轻戳会有软软的“陷进去”感。要是孩子说“吃糖牙疼”,那八成是龋洞露神经了。

牙菌斑是细菌和食物残渣的混合物,摸起来像湿面团,用指甲轻轻刮就能蹭掉。比如孩子早上刷牙前,家长用棉签蹭蹭门牙内侧,能刮下黄黄的软垢。
龋齿的牙齿表面像被虫子啃过的木头,用探针(或牙签尖)轻戳会卡住,甚至掉渣。如果孩子说“咬苹果牙酸”,赶紧检查后牙有没有小黑洞。
牙菌斑是口腔问题的“导火索”,长期不清理会变成硬邦邦的牙结石,刺激牙龈红肿出血,引发牙龈炎。但只要及时刷牙洗牙,牙龈就能修养健康。
龋齿则是“牙齿杀手”,从表层牙釉质一路腐蚀到牙髓,引发剧烈牙痛、脸肿发烧。严峻的话得做根管治疗(俗称“杀神经”),甚至拔牙影响恒牙发育。

牙菌斑靠日常清洁就能搞定:
选儿童含氟牙膏,用“画圈法”刷够3分钟;
每天用牙线清理牙缝;
每半年带孩子洗一次牙(儿童洁牙用喷砂,不疼)。
龋齿必须找牙医:
浅龋洞:用树脂材料补牙,半小时搞定;
深龋洞:先垫底保护牙髓,再补牙;
牙髓炎:得做根管治疗,可能要跑3-4次医院。

总结:牙菌斑是“脏东西”,龋齿是“牙齿烂洞”。家长记住“三看一摸”:看颜色(黄软垢vs黑龋洞)、看时间(24小时vs数月)、看触感(滑vs坑)、看反应(无感vs牙疼)。发现异常别拖延,早治少受罪,娃的牙齿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