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鍾意飲茶食點心、咬酥皮蛋撻,一副咬合力強嘅假牙直接影響生活質素。但面對活動假牙、固定牙橋、種植牙三種主流方式,邊款先至夠力應付叉燒包同花生糖?實測數據同臨床研究話你知點揀!
一、咬合力點解咁重要?唔單止為食得爽
咬合力唔只關乎「咬唔咬得爛」,更影響營養吸收同面部肌肉健康。天然牙嘅磨牙區平均咬合力達68-70公斤,全口牙齒綜合約30-40公斤,而日常進食只需3-30公斤。若假牙咬合力不足,可能導致「將就食」——避開硬物、減少咀嚼,長期會令消化負擔加重、牙槽骨加速流失。尤其全口活動假牙用家,咬合力可能跌至天然牙嘅10%-15%,食糯米雞都可能「力不從心」。
二、三類義齒咬合力實測:種植牙表現更突出
活動假牙:方便但力度有限
靠牙齦黏膜吸附固定,咬合力主要依賴牙床承托。研究顯示,全口活動假牙平均咬合力僅50P(壓力單位),且隨牙槽骨流失逐年下降。即使採用「舌側集中咬合」設計提升效率,實測咬合力仍約350N(牛頓單位),比天然牙低近三成。優點係價格較低、可自行摘戴,但食脆皮燒肉或果仁時易鬆動,需配合黏合劑使用。
固定牙橋:力度中等,犧牲健康牙
傳統金屬烤瓷或全瓷牙橋,靠磨細鄰牙搭橋固定。咬合力約22-24公斤(前牙)至68公斤(後牙),接近天然牙水平。
但問題在於需磨損兩側健康牙齒,且咬合力分布受橋體長度、材質影響。例如金屬烤瓷牙內層金屬可能釋放微粒,長期或刺激牙齦;全瓷牙雖美觀,但過度咬硬物易崩瓷。
種植牙:仿生牙根還原真牙咬感
透過鈦金屬植體植入牙槽骨,模擬天然牙根受力原理。臨床測試顯示:
單顆種植牙咬合力達406N,超越活動假牙近20%;
全口種植固定假牙咬合力接近1000P,媲美天然牙;
因直接傳遞咀嚼力至骨骼,可刺激骨質生長,減緩牙槽萎縮。
尤其後牙區種植,能承受70公斤以上咬合力,食牛扒、咬蘋果毫無壓力。
三、點揀至精明?三大因素決定你的「食力」
睇缺牙位置:後牙區優先種植
臼齒承擔80%咀嚼任務,需高咬合力支撐。若單側後牙缺失(如Kennedy II類),種植牙咬合力比活動假牙高40%,且避免「牙齦下沉」導致義齒移位。前牙區若重视美觀,可選全瓷牙橋,但需評估鄰牙健康狀況。
睇預算同身體條件
種植牙需評估骨質密度,若骨量不足可能需先補骨。活動假牙價格較親民,但後期更換成本累積可能高於單次種植。經濟有限者可選鈦合金或鈷鉻合金支架活動假牙,比樹脂基托更穩固耐用。
睇長遠維護成本
活動假牙每3-5年需更換,牙橋約10-15年可能因基牙蛀蝕失敗;種植牙若維護得宜可使用多年,且螺絲固位設計方便修理(如瓷面崩裂、基台鬆動)。
從數據同實用性睇,種植牙無疑是還原咬合力的首要選擇,尤其適合追求「食嘢自由」嘅香港人;若預算有限或暫不適合手術,可選金屬加強型活動假牙過渡。記住:揀假牙唔單睇價錢,咬得有力先係真正慳錢又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