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Sir,我上次睇牙醫話要做四次刮治,點解唔可以一次搞掂?"
家住銅鑼灣的陳太被牙周病折磨得夠嗆,總想著找"快捷方式"解決問題。像她這樣對牙周病治療存在誤解的市民不在少數,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年我們信過的"牙周病治療謠言"。
"上周有個病人堅持要我做'深度洗牙',結果刮治過度導致牙根敏感。"中環某牙科診所的林醫生搖頭說。牙周病治療絕非"一勞永逸"的買賣,特別是中重度患者需要分階段處理。
基礎治療期一般要持續一到兩個月。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齦上潔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洗牙,清除牙齒表面的結石,再通過齦下刮治去除牙周袋內的菌斑。這就像給房子做大掃除,把表面的灰塵和角落的臟東西都清理掉,但已經受損的牙槽骨可沒法在這個階段修復。
要是牙周袋深度超過5毫米,那就進入手術修復期了,這個過程可能要三到六個月。去年九龍塘的張先生就因為拖延治療,不得不接受自體骨移植手術,花的錢比早期治療多出3倍。他說:"早知道就早點聽醫生的話,分階段治療,現在也不會這麽折騰。"
治療還沒完,之後還得進入長期維護期。每三到六個月要復查一次,平時用沖牙器清潔牙縫。灣仔的李太堅持五年定期維護,成功保住了18顆天然牙,她逢人就誇:"定期檢查真的很重要,別嫌麻煩。"
2024年的研究顯示,規範治療的牙周病患者,十年牙齒保留率比未治療者高62%,但前提是得嚴格遵循療程安排。
"我阿媽話洗牙後牙縫大到可以塞蔥,死都不肯再去。"尖沙咀的王小姐說起這事就哭笑不得。這種誤解源於三個認知偏差。
首先是結石偽裝術。長期堆積的牙結石會填滿牙縫,洗牙後就像揭開了遮羞布,真實的牙縫就暴露出來了。就好比穿厚棉襖顯胖,脫掉後自然就顯瘦了。
其次是牙齦萎縮真相。牙周病會導致牙齦退縮,洗牙只是把原本被結石占據的空間清理出來,露出了真實的牙齦狀態。深水埗的劉伯就因為忽視牙齦出血,三年後下排牙齒集體"外露"2毫米,他後悔不已:"早知道早點治療,也不至於變成這樣。"
另外是清潔方法不對。牙醫建議使用巴氏刷牙法,再配合牙線,還可以用含氯己定成分的漱口水。2023年消費者委員會測試顯示,正確使用牙線能讓牙菌斑減少40%。
醫生提醒,洗牙後一周內要避免冷熱刺激,可以用特殊的牙膏緩解不適。要是持續酸痛,就得及時復診,可能是刮治過深傷到了牙本質。
"以前我阿公總話出血系'熱氣',飲涼茶就好。"觀塘的年輕媽媽周太現在想起仍後怕。這種傳統觀念害慘了不少人。
牙齦持續出血其實是牙周炎的典型癥狀,就像汽車儀表盤亮紅燈,是在提醒你車子出問題了。2025年牙醫學會數據顯示,35歲以上港人中,每3人就有1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病。
牙周病的發展就像一條隱形的殺手鏈,從牙菌斑開始,慢慢引發牙齦炎,接著發展成牙周炎,另外牙齒脫落,這個過程可能悄然進行十年。荃灣的貨車司機陳生就因為長期忽視牙齦出血,去年不得不拔掉4顆磨牙,他無奈地說:"早知道就不這麽粗心大意了。"
那該怎麽科學應對呢?如果是輕度牙周病,每半年洗一次牙,再每天用沖牙器清潔牙齒就行;中度的話,就要進行齦下刮治,還要局部敷藥;要是到了重度,可能就得做牙周手術,還要調整咬合。
特別要提醒的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製不佳時,牙周病進展速度會加快3倍。北角某診所記錄顯示,這類患者治療後復發率比常人高45%。所以糖尿病患者更要重視牙周健康。
牙周病治療一般完善入診斷期,要做牙周探診和拍X光片,通常一次就診就能完成。不過女性要避開月經期,因為這個時候身體比較敏感,可能會影響治療成效。
接著是基礎治療,包括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整個過程大概持續兩到四周。治療後24小時內不要刷牙,讓牙齒和牙齦有個改善的時間。
如果需要做手術修復,比如翻瓣術或者骨移植,大概需要一到兩個小時。術後要準備冰袋冷敷,減輕腫脹,還要吃三天軟食,給牙齒和牙齦一個適應的過程。
之後就是終身的維護期了,每三個月要復查一次,還要做专科潔治。平時要戒煙,使用電動牙刷,這樣能更好地清潔牙齒。
"其實牙周病治療就像打持久戰,"油麻地的牙醫陳博士總結,"那些聲稱'一次治疗好'的診所,要麽是治療不干净,要麽是過度刮治傷害牙根。"他提醒市民,選擇治療時務必查看診所的牙周病治療記錄本,正規機構都會詳細記錄每次治療的探診深度和出血點位置。
記住,健康的牙齒不是天生的,而是用心維護出來的。下次再聽到"神奇療法",不妨多問一句:"治療過程是怎樣的?"這或許就是保護你錢包和牙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