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發現牙齒出現齲洞後,往往抱持僥倖心態,認為不加以處理,等到齲齒「爛空」後就會自動脫落。然而根據臨床觀察,即使牙齒表面出現明顯破損,埋藏於牙槽骨中的牙根仍會穩固存在,這個錯誤認知可能延誤治療時機,必須藉由正確知識來扭轉觀念。
齲齒的形成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主要包含三大關鍵要素:致齲菌、酸性環境與脆弱牙體。口腔內的變形鏈球菌等微生物,會將食物殘渣中的糖類轉化為酸性物質,長時間侵蝕牙釉質。初期可能僅呈現白堊色斑點,隨著病程進展,硬組織逐漸被破壞形成齲洞,患者開始出現對冷熱敏感、咀嚼酸痛等症狀。若持續放任不管,病變將深入牙本質層,形成明顯的牙洞,之終可能波及牙髓腔。
牙齒由三層組織構成:外層的琺瑯質、中間的象牙質,以及內部的牙髓。即便齲洞已擴展至牙冠大部,連接牙髓的牙根仍緊密嵌入牙槽窩中。根據解剖學研究,成年人恆牙的牙根平均長度約10-13毫米,齒槽骨會形成堅固的包裹結構。即便牙冠部分只剩殘留,牙根憑藉牙周膜與周圍骨組織的連結,仍能維持在原位,這正是多數齲壞牙齒不會自行脫落的根本原因。
齲壞後的殘留牙體容易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殘留的破碎牙質會形成銳利邊緣,持續刺激舌頰黏膜形成潰瘍。更重的是,腐壞組織中的毒可能滲透至牙周組織,引發牙齦發炎、牙槽骨吸收。研究顯示,患有齲齒的患者發生牙周病的概率比健康者高出三倍。若拖延治療,殘留牙根可能逐漸發生變色、折裂,甚至形成根尖周膿腫。
現代牙科治療講究個體化方案。面對不同齲壞程度的牙齒,牙醫會依據殘存牙體結構進行評估。對於僅剩部分牙冠的患齒,可採用根管治療搭配全瓷冠修復,重建咀嚼功能;若牙根條件良好但牙冠全毀,則可藉由牙套保護或嵌體修復。特殊情況下,牙科醫師還會運用數位設計製作緊密貼合的個人化修復體,確保修復後的牙齒既美觀又實用。
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是關鍵防線。建議每日執行「333刷牙法」:每天三次、每次三分鐘、每三個月更換牙刷。配合使用含氟牙膏可強化牙體,定期使用牙線清除鄰接面污垢。飲食方面盡量減少含糖點心的攝取,進食後及時漱口。每年進行兩次口腔檢查,及早發現微小病變進行處置,能有效避免齲病惡化。
牙齒結構複雜且功能重要,即使僅存部分組織仍牽涉多層生理構造。建議民眾在發現牙齒異常時,儘早接受檢查,透過現代牙科技術延展患齒使用壽命,重現健康咀嚼功能。口腔健康關乎全身健康,及時處置齲壞牙齒,正是守護整體健康的必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