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缺失影響食嘢又怕尷尬,但係植牙手術要分幾次做,實在太麻煩!」相信好多缺牙人士都糾結過呢個問題。究竟一次過種幾顆牙係咪可以慳時間又慳錢?定係分階段更穩陣?今日就同大家深入分析,等你可以同牙醫溝通時更有底氣!
關鍵因素一:牙槽骨嘅「地基」穩唔穩
種牙就好似起樓,地基唔夠實淨就起唔到高樓。如果牙槽骨萎縮得犀利,可能要先用骨粉「補地基」,再分階段種植。例如有位50歲嘅陳先生,因為下顎骨萎縮,醫生建議先補骨粉,三個月後先可以一次種入3顆。
關鍵因素二:口腔健康嘅「大環境」
牙周病、蛀牙呢啲問題如果未處理好,醫生通常會要求先治療炎症,再分批種牙。有位年輕女士因牙周炎導致多顆牙鬆動,治療後先分兩次種入8顆牙。
關鍵因素三:身體狀況能否「頂得順」
長時間手術對體力要求高,尤其係長者或慢性病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好血糖,醫生可能將全口12顆分三次完成,每次手術控制在2小時內。
關鍵因素四:咬合壓力嘅「平衡術」
後牙區要承受更大咬合力,醫生可能會優先種植關鍵受力位。有位茶餐廳老闆因右側缺6顆牙,醫生先種入4顆支撐大牙,之後再補種前牙。
關鍵因素五:個人預算同時間彈性
雖然一次種多顆可縮短療程,但費用較高。有位退休人士選擇分四次種全口牙,每次自費部分更輕鬆。
情境一:單顆缺失更簡單
如果只係門牙或前磨牙缺失,牙槽骨條件好,多數可一次種1-2顆,三個月後裝牙冠。例如後生嘅張小姐打波撞甩門牙,醫生評估後一次完成種植。
情境二:半口缺牙靈活配搭
上顎或下顎連續缺4-6顆牙,可選擇種入4顆植體搭橋式修復,或者種6顆獨立植體。有位中年男士上顎缺5顆牙,醫生用3顆植體支撐5顆牙冠,慳錢又慳骨量。
情境三:全口重建有技巧
全口無牙患者唔使種28顆!通過All-on-4或All-on-6技術,上下顎各種4-6顆植體即可支撐固定式假牙。70歲嘅李婆婆用呢種方法,兩日內完成上下顎各6顆植體。
誤區一:種得越多越好?
過多植體可能損傷神經或穿破鼻竇,有經驗嘅醫生會按骨頭厚度精細定位。例如有診所為慳時間強行種12顆,結果3顆植體穿出骨面要重做。
誤區二:即刻負重適合所有人?
雖然有即裝牙技術,但骨質疏鬆或咬合過緊者,強行即刻受力易導致植體鬆動。建議保守派等3-6個月骨整合。
誤區三:平價套餐好抵?
部分機構用「低價種6顆」吸引客源,但可能用細廠植體或省略必要檢查。正規診所會先拍3D影像,避開神經血管再制定方案。
術後首週用凍飲管飲流質食物,避免植體區受壓。第二週開始用超軟毛牙刷輕力清潔,配合沖牙器清除食物殘渣。每半年返診所檢查咬合力度同螺絲鬆緊,有位阿叔堅持護理,種植牙用咗12年仍穩固。
头一睇溝通細節:專科醫生會用牙模或3D動畫解釋種牙數量嘅考量。第二問應急方案:例如術中發現骨量不足,會唔會即刻調整種植位?第三查跟進服務:包唔包術後三年內免費調整咬合?呢啲細節先見真章。
種牙數量從來唔係「越多越著數」,亦唔係「越少越安心」。由牙槽骨狀態到日常生活習慣,每個細節都影響醫生嘅判斷。與其糾結種幾多顆,不如搵個肯耐心分析嘅醫生,度身訂造更適合自己嘅方案。記住:種牙係為咗食得安樂、笑得自信,質量先係長遠回報嘅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