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會抽神經嗎? 係好多市民植牙前非常關心嘅問題!
答案係:植牙手術本身唔會主動「抽神經」,但若操作不當或患者自身條件特殊,就有機會傷及下顎神經管,導致嘴唇、牙齦麻痺甚至長期感覺異常。今次文章會深入解析神經損傷風險,並提供實用預防策略,助你安心種牙!
下顎神經管係埋喺下顎骨內部嘅重要神經通道,負責傳導下唇、下巴同牙齒嘅感覺。當進行後牙區植牙時,若植體長度超過10mm或骨寬度不足,植體末端可能接近甚至穿透神經管,直接觸碰或壓迫神經線。
神經損傷高風險群:
牙槽骨高度<10mm嘅患者(需透過3D斷層掃描確認)
長期缺牙導致牙槽骨吸收者
下顎神經管位置天生較接近牙槽脊頂嘅解剖結構
傳統X光片只能提供平面影像,容易低估骨高度同神經管位置。現時正規診所必用CBCT(錐形束電腦斷層掃描)進行三維重建,量度神經管距離牙槽脊頂嘅餘骨量。若餘骨<2mm,醫生會建議改用短植體(如6mm)或進行上頜竇提升術增加骨量,避免冒險植入長植體。
動態導航或靜態導板技術可將植體植入角度誤差控制在0.5mm以內,尤其適用於神經管彎曲或位置特殊嘅术例。患者可要求醫生展示術前模擬植入位置同神經管嘅相對關係,確保方案安心。
植牙會抽神經嗎? 醫生嘅臨床經驗同解剖學知識係非常後一道防線。建議揀擇有口腔頜面外科背景或完成專科植牙培訓嘅醫生,佢哋更熟悉下顎神經管變異术例,遇突發狀況時能即時調整手術策略。
堅持照CBCT而非普通X光
部分診所為節省成本可能省略三維掃描,直接用經驗估算骨量。但神經管位置個體差異大,單憑經驗賭神經安心係極度危險!
要求醫生分析「安心植入深度」
醫生會根據CBCT數據計算「神經管至牙槽脊頂嘅安心距離」,並選擇非常長但唔超過安心線嘅植體。例如:若餘骨8mm,寧選7mm植體保留1mm安心邊際,亦唔好為求穩固強行用10mm植體。
諗清楚再決定快速負重
快速負重(即種即戴牙冠)看似方便,但未癒合嘅牙槽骨受壓時容易變形,增加植體偏移壓迫神經管風險。傳統多期植牙(3-6個月癒合期)雖然時間長,但神經損傷率低3倍。
拒絕「盲種」!要求顯微鏡輔助
手術顯微鏡可放大術野20倍,醫生能更清晰分辨神經管邊界,尤其適用於骨密度低或神經管貼近牙槽脊頂嘅术例。
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時細閱條款
正規診所會列明「神經損傷屬於可預見但極低機率並發症」,若條款寫明「神經損傷風險為零」,反而要警惕醫生是否刻意淡化風險。
48小時內冰敷減腫脹
下顎神經管受壓後可能出現短暫水腫,連續冰敷每次15分鐘,每日4-6次,可降低神經受壓程度。
避免攝取過熱食物
術後首周堅持溫涼軟食(如粥、布甸),熱食會擴張血管,增加傷口出血同神經周圍組織水腫風險。
嚴格執行口腔衛生
用0.12%氯己定漱口水每日3次,輕柔清潔術區周圍,避免食物殘渣引致感染,感染會延緩神經修復。
戒煙至少2周
尼古丁會收縮血管,減少神經組織氧氣供應,影響神經纖維再生速度。研究顯示,吸煙者術後神經感覺異常持續時間比非吸煙者長40%。
術後1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
劇烈運動會提升血壓,增加術區滲血風險,間接影響神經癒合環境。
萬一術後出現下唇持續麻木、針刺感或灼熱感,需立即返診檢查:
72小時內:使用類固醇減輕神經水腫,配合神經營養藥物(如甲钴胺)
1周後未改善:考慮神經減壓術,移除可能壓迫神經嘅植體或骨粉
長期麻木:轉介至疼痛科進行脈衝射頻調節或神經刺激器植入
植牙會抽神經嗎? 關鍵在於選擇醫療團隊同做好風險管理。記住:正規植牙手術中神經損傷發生率僅約1%-5%,但落到個人身上就是1影響。多花時間做足術前評估,總好過術後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