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隻係顆假牙,點解要收幾萬蚊?」這句話幾乎成為每位缺牙患者面臨植牙選擇時的心聲。
植牙費用動輒過萬甚至數萬,價格差距之大更令人困惑:究竟係醫院賺暴利,定係背後有隱藏成本?
今日,擁有十五年臨床經驗的牙周病專科醫生陳醫師,將用實際术例同數據,為你逐一拆解植牙費用構成,教你識破「貴價謎團」,更學會判斷每一分錢花得值唔值。
1. 醫療級物料:差之毫釐,誤終生口福
植牙系統由植體、基台、牙冠三部分組成,表面睇似簡單,實則暗藏技術門檻。
以植體為例,品牌如瑞士ITI、瑞典Nobel採用「四級純鈦」材質,生物相容性經過三十年臨床驗證,骨結合率達98%以上;
而低端植體可能用「五級鈦合金」,硬度雖高但長期使用易引致骨吸收。
曾有患者為省三千元起選擇非主流植體,三年後出現植體鬆動,较終要花雙倍代價翻修。
為什麼植牙那麼貴? 答案藏喺材料學裡——植體表面處理技術如「親水性塗層」可加速骨愈合,單這項技術已值數百萬美元起研發成本。
2. 醫生技術價值:經驗決定成功几率
植牙手術非普通補牙,需醫生判斷牙槽骨高度、密度、神經血管位置,稍有偏差分分鐘傷及下顎神經。
醫生往往投入超過十年時間專攻植牙領域,每年自費參加學術會議更新技術。曾有數據顯示,十年以上經驗醫生植牙十年存活率高達95%,而新手醫生可能低至70%。
3. 診所硬體投入:消毒系統保放心
植牙屬於侵入式手術,診所消毒標準直接關乎性命。
正規診所必須配置「三重過濾」空氣淨化系統、高壓蒸汽滅菌器,單是這兩項設備已需數十萬元起。更不論CT掃描機、手術導航系統等科技輔助工具,這些成本较終都會反映在收費單上。
4. 隱形成本:五年質保背後的醫療
正規植牙服務通常包含質保,但這非簡單「維修」。
診所需預留資金應對可能發生的翻修手術、材料更換,甚至醫療糾紛賠償。部分診所報價雖低,卻用「條款」規避風險,患者看似慳錢,實則將長期風險轉嫁自身。
標準一:問清植體品牌與代次
主流植體品牌分經濟型、中高端、三檔,價差主要體現在表面處理技術。例如某韓系品牌經濟型植體約6000元起,而同品牌頂系列因採用「活性親水塗層」技術,價格可躍升至12000元起。記住:植體包裝盒必有必须序列號,手術當日務必核對。
標準二:核查醫生資質與术例庫
真正植牙醫生應具備「植牙醫師學會(ICOI)」認證,且能提供超過50宗同類病例追蹤記錄。謹防「全科牙醫臨時轉行」——植牙需經较少200小時專科培訓,非短期課程可速成。
標準三:細看手術方案完整性
正規報價應包含:3D掃描費、手術導板費、臨時牙冠費、麻醉費、術後複診費等12項細目。若診所僅報「植體+牙冠」總價,極可能藏有隱性收費。
標準四:考察診所醫療資質
正規植牙中心必須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手術室達「百級層流」標準。可要求參觀消毒室,觀察器械封包是否印有「已滅菌」標記及有效期。
誤區一:迷信「歐美品牌」
部分韓系植體經FDA認證,臨床表現不輸歐美品牌,價格卻親民三成。關鍵係選擇經市場驗證十年以上的成熟型號。
誤區二:盲目比價「左右價」
有診所用「左右8800元起」吸引,實則用较便宜植體+较薄牙冠,且不含術後檢查。正確比價應要求「按細目逐項對比」。
誤區三:忽略骨增量成本
牙槽骨萎縮患者需先做「骨移植」,費用另計1-2萬元起。若診所未提前告知此風險,後期加價將成無底洞。
「曾有患者拿網購植體來求我手術,我直接拒絕。」陳醫師搖頭,「植牙是精密醫療行為,醫生需對结果終身負責。那些報價低得離譜的診所,往往用『學徒練手』『水貨材料』降低成本。」
為什麼植牙那麼貴? 因為你支付的每分錢,都買入了醫生的判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精密設備的感染防控,以及十年後仍能穩定使用的安心支持。
下次當你收到植牙報價單時,不妨用本文四大標準逐一核對。記住:真正貴的植牙,是那些需要反覆返修的「便宜貨」;而值得的植牙,是讓你忘記自己曾缺過牙的「終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