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種牙動輒過萬,內地卻只要幾千?」「同一品牌,為何兩地價差數倍?」近年跨境醫療興起,種牙價差成為熱議話題。本文拆解成本構成、醫療資源與政策差異,揭示價差真相,助您理性決策。
1. 歐系品牌:價差直逼3倍
瑞士士卓曼(Straumann):
香港:單顆約2.5萬-5萬港幣(含植體+基台+牙冠)。
內地:單顆約1.2萬-3萬元(約1.3萬-3.3萬港幣)。
價差原因:香港醫療成本高,歐系品牌佔據高端市場,價格堅挺。
2. 韓系品牌:價差縮小至1.5倍
韓國奧齒泰(Osstem):
香港:單顆約1萬-2萬港幣。
內地:單顆約5000-1.2萬元(約5500-1.3萬港幣)。
價差原因:韓系品牌在內地滲透率高,競爭激烈壓低價格。
3. 國產植體:價差更小,甚至「內地更貴」
創英(Truemate):
香港:單顆約8000-1.5萬港幣(部分機構納入集採)。
內地:單顆約6000-1萬元(約6600-1.1萬港幣)。
價差原因:國產植體在內地享集採政策,但香港機構為爭客源,價格甚至低於內地。
1. 醫療成本:香港租金、人力是內地3-5倍
診所租金:香港中環診所月租高達30萬港幣,內地一線城市約5萬-10萬元。
醫生薪酬:香港種植專科醫生年薪超200萬港幣,內地約50萬-80萬元。
2. 監管政策:香港「嚴進寬管」,內地「寬進嚴管」
香港:醫生需12-14年培訓,機構須通過「醫療儀器行政管理制度」認證。
內地:醫生培訓周期短,但機構需應對「飛刀醫生」、「過度醫療」等監管壓力。
3. 技術代差:歐系品牌技術壁壘高
表面處理:瑞士士卓曼SLActive親水技術,骨結合速度較韓系快50%,但成本高30%。
數碼化設備:香港機構動態導航普及率超60%,內地僅30%機構擁有。
4. 消費心理:香港患者「為服務買單」,內地「為價格敏感」
香港:私家診所佔比超80%,患者重視隱私、術後跟進。
內地:醫院佔比超60%,患者更關注價格與報銷。
1. 適合人群:價差敏感者+短期停留者
病例:深圳患者陳先生,選擇香港機構集採價種牙,術後當日返深,總費用仍低於內地高端診所。
關鍵點:選擇「即日種牙」方案,避免多次往返成本。
2. 需警惕人群:複雜病例
風險病例:廣州患者林小姐,因骨量不足在香港種牙,未購醫療險,術後感染費用超支3萬港幣。
避坑指南:複雜病例優先內地综合醫院,可享部分報銷。
1. 國產植體逆襲:價差或進一步縮小
動態:創英、百康特等品牌技術突破,香港機構為爭客源,價格或低至內地水平。
2. 韓系品牌分化:高端線提價,平價線擠壓國產
動態:奧齒泰推出「AI種牙」高端系列,香港定價直逼歐系;登騰平價線內地價或跌破5000元。
3. 醫療險覆蓋:香港或成「跨境醫療險」試點
動態:部分保險公司推出「大灣區醫療險」,覆蓋香港種牙費用,價差影響或減弱。
1. 醫生資質:核驗註冊編號與病例
工具:香港醫務委員會網站查醫生註冊編號,內地衛健委官網查執業資格。
2. 機構口碑:社媒實評>廣告宣傳
技巧:小紅書搜「機構名+避坑」,優先看3個月內實評。
3. 術後维护:明確維護职責與期限
關鍵問題:植體保修幾年?術後感染誰負責?復查是否另收費?
香港與內地種牙價差,實為醫療成本、政策與技術代差的綜合反映。跨境種牙無優劣,唯適配而已。與其糾結價差,不如評估自身需求:若為複雜病例,技術更重要;若為常規修復,價差或可成「醫療旅遊」的動力。理性決策,方能守住錢包又護住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