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以為後半生都要遮遮掩掩笑,點知種牙後連導演都話我眼神都閃亮咗!」45歲前港姐亞軍李婉華(化名)近年淡出幕前,去年憑電影《明日之約》奪得金像獎更佳女配角,戲中一幕自信笑容特寫更成為熱話。鮮有人知,這抹燦爛笑容背後,藏著一段與種植牙技術共舞的復出故事。
2018年,李婉華因意外撞斷兩顆門牙,當時選擇活動假牙臨時修復。「拍戲時假牙經常鬆動,特寫鏡頭根本唔敢露齒笑,有場哭戲假牙突然跌落嚟,NG咗十幾次。」她坦言,缺牙問題直接影響接戲機會,「監製明講要形象健康嘅角色,缺牙始終影響觀感。」
據香港牙醫會數據,35-54歲港人缺牙率達23%,當中僅37%會積極修復。李婉華初期選擇保守治療,但活動假牙的侷限性日益顯現:「食嘢唔敢咬硬物,講對白時總擔心假牙移位,連笑都要練習角度。」
轉捩點出現在2022年。經紀人引薦下,李婉華接觸到數位種植牙專科醫生。「其實好掂心,畀人鑽牙骨好可怕,但醫生用3D模擬展示種植過程,仲話我知現代技術已經做到微創。」她選擇瑞士植体系統,單顆費用約2.8萬港元。
種植牙被喻為「人類第三副牙齒」,核心優勢在於:
穩定性高:植體與牙槽骨結合後,咬合力接近真牙90%
壽命長:維護得宜可用超過20年
不傷鄰牙:無需磨損健康鄰牙作支撐
「醫生話我知,種牙其實係小手術,當日做完當日可以返屋企。」李婉華回憶,整個過程包括三期治療:植入植體、安裝基臺、戴牙冠,總時長約4個月。
種牙後更直接改變,來自演戲時的自信回歸。「以前拍廣告要特寫笑容,後期都要修圖修到齒列整齊,而家導演直接話『自然笑就得』。」在《明日之約》中,她飾演堅毅單親媽媽,多場情感爆發戲靠眼神與笑容傳遞層次,憑細膩表演突圍而出。
除職業層面,生活質素提升更出乎意料:「以前唔敢食堅果、蟹蓋,而家完全冇問題,仲學識用牙線清潔植體周圍,衛生習慣都變好。」她笑言,現在連自拍都愛露齒笑,「朋友話我個樣年輕咗五歲!」
李婉華的主診醫生、香港種植牙專科醫生陳偉強(化名)指出,種牙需滿足三大條件:
牙槽骨條件:骨量不足需先植骨
全身健康:糖尿病、骨質疏鬆症患者需評估風險
口腔衛生:牙周病患者須先控制病情
「近年即刻種植技術成熟,但並非所有病例都適用。」陳醫生強調,單顆缺牙修復成功几率超95%,但全口重建需更精密規劃,「李小姐個案屬於單顆缺牙,加上她本身護理得宜,结果當然理想。」
李婉華現在堅持每半年檢查植體狀況,日常使用超聲波清潔器護理。「醫生話植體周圍炎係更大敵人,所以清潔比真牙更要干净。」她更考取營養師牌照,研究護牙食譜,「其實種牙後反而更注重健康,仲帶動屋企人一齊護齒。」
據統計,種植牙十年存留率達90%以上,但成功關鍵在於:
專科維護:定期檢查植體穩定性
家居護理:使用間隙刷、沖牙器清潔
飲食管理:避免咬硬物造成過度負荷
方式 | 優點 | 缺點 | 適合人群 |
---|---|---|---|
種植牙 | 穩定耐用,接近真牙功能 | 費用較高,需小手術 | 單顆/多顆缺牙,追求長期结果者 |
牙橋 | 費用中等,治療期短 | 需磨損鄰牙,壽命約8-10年 | 鄰牙健康之缺牙患者 |
活動假牙 | 費用低,低創 | 穩定性差,需定期更換 | 預算有限或全身狀況不適合手術者 |
陳醫生提醒:「選擇修復方式要綜合考慮缺牙位置、數量、全身狀況及預算,並非更貴就更好。」
李婉華的病例折射出香港中產人士對口腔健康的新追求。據醫管局數據,近年私家種植牙手術量年增15%,反映市民願為生活質素投資。「種牙不單止為咗食嘢,更為自信同健康。」她正籌備自傳式電影,計劃將缺牙經歷融入劇本,「希望鼓勵更多人正視口腔問題。」
從意外缺牙到銀幕逆襲,李婉華的故事證明:科技發展讓「重拾笑容」不再是夢。但醫學醫生同時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定期檢查、早期介入才是護牙王道。畢竟,再新型的種植牙,也難比原生牙齒般理想無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