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區陳姨摸著下排牙齒,笑瞇瞇同老友記講:「我2015年種嘅瑞士ITI,依家咬排骨都唔驚!」這番話,正系深圳某口腔機構跟蹤200例種植牙患者十年後嘅真實寫照。
數據顯示,采用瑞士ITI種植系統嘅病例,十年後仍穩定使用嘅比例達89%,而同期其他品牌平均存活率約78%。
「好多人問『種植牙多年以後怎麽樣』,其實要睇埋用咩系統、點樣保養。」項目負責人林醫生邊翻病例邊講。2015年起,團隊追蹤200名患者,覆蓋25-65歲年齡層,其中120人選擇瑞士ITI,其余用韓國、德國等品牌。
十年間,ITI組出現13例問題:3例因重度牙周病導致種植體松動,2例咬硬物崩瓷,8例牙齦輕微發炎;其他品牌組則有44例問題,包括21例骨吸收、15例種植體周圍炎。林醫生強調:「數據唔代表一定,但ITI嘅表面處理技術同結構設計,確實幫到骨結合更穩定。」
病例1:陳姨(62歲,下排缺失3顆)
「當年醫生話ITI骨結合快,我唔信,依家真系服咗!」陳姨2015年種牙,初期嚴格戒硬物,每半年復查。「前年咬到牛筋崩咗粒瓷,醫生免費換咗新牙冠,依家連啲細路仔都唔識我系假牙!」
病例2:李生(38歲,上排缺失1顆)
「我成日夜磨牙,醫生話ITI抗磨損性好,果然冇錯!」李生2016年種牙,因工作忙常忽略復查,2023年發現牙齦輕微紅腫,及時治療後控製住炎癥。「依家我手機設咗提醒,每三個月去洗牙,再唔敢懶啦!」
跟蹤發現,存活率高嘅病例都有三個共通點:
1. 定期復查:每6-12個月洗牙,檢查種植體周圍組織;
2. 控製咬合力:避免用種植牙咬蟹殼、骨頭等硬物;
3. 治療牙周病:牙齦出血、口臭要及時處理,防止炎癥蔓延。
「有個阿叔2017年種牙,2024年因為糖尿病控製唔好,導致牙周病重度,具體要拆種植體。」林醫生嘆氣,「種植牙唔系『一勞永逸』,身體狀況變化都會影響壽命。」
根據病例分析,ITI系統嘅優勢體現在:
· 表面處理:SLActive親水表面技術,縮短骨結合時間(傳統需3-6個月,ITI可縮短至6周);
· 結構設計:錐形連接設計減少微動,降低細菌侵入風險;
· 材質穩定:四級純鈦抗腐蝕性強,適合口腔潮濕環境。
「不過,韓國某品牌近五年改進表面塗層後,存活率都追到82%啦!」林醫生補充,「選種植體要睇個人牙槽骨條件同預算,唔一定要追貴嘅。」
「我阿媽2014年裝活動假牙,成日塞食物、說話漏風,2016年改種ITI後,依家成日同我搶食龍蝦!」在深圳工作的香港人阿傑笑講。
數據同患者反饋顯示,種植牙多年以後,只要保養得宜,功能同美觀度都能維持。但需註意:
· 吸煙、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會增加失敗風險;
· 不同品牌適合不同牙槽骨密度(如骨量不足可選短種植體);
· 集采政策後,深圳種植牙費用從1.5萬/顆降至6千起,性價比提升。
「十年跟蹤證明,種植牙唔系『種完就完』,而系要同真牙一樣愛護。」林醫生總結,「選對系統、找對醫生、做好保養,二十年使用壽命都唔系夢!」
陳姨聽完,拍拍老友記肩膀:「聽我講咁多,不如約個時間一起去檢查下啦!」兩人笑著走向診所,背後陽光灑在種植牙上,閃出健康嘅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