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Sir,我廿歲啱啱掉咗粒牙,想種牙但唔知揀邊種好?」「阿嬸,我六十歲啦,牙齒松到冇力,種牙有冇風險?」在香港街頭巷尾,種牙話題早已唔再係年輕人專利。但你知道嗎?二十歲、四十歲、六十歲種牙,從植體選擇到術後護理,差天共地!今日就同大家拆解各年齡層種牙秘笈,助你「種」得明明白白!

香港後生仔更愛講「長命功課」,種牙都唔例外!二十歲左右種牙,更大優勢係牙槽骨條件好、恢復快,但比较大挑戰係——呢粒牙要用五十年! 因此選植體要「三看」:
品牌歷史要夠老:瑞士ITI、瑞典Nobel等「百年老店」植體,臨床实例超百萬,可行性高達98%以上,仲有終身質保,就算以後移民海外都方便維修。
骨結合要快准狠:選擇SLActive親水表面植體,骨結合時間比傳統植體縮短一半,三個月就能戴牙冠,適合快節奏嘅香港後生。
美學结果要天然:揀鈦合金基台+全瓷牙冠組合,顏色透光度媲美真牙,就算笑到見牙肉都唔怕穿崩。
注意事項:
術後三個月內避免打邊爐、食勁辣魚蛋,唔好學TVB劇集主角用牙起瓶蓋!定期返診洗牙,植體周圍炎發生率可降低70%。

「四十不惑」嘅香港中產,種牙较講求「性價比」。呢個年齡段常見單顆或多顆缺牙,但可能伴有早期牙周病,選植體要「三精」:
精度要高:德國ICX植體採用5D數碼定位系統,植入誤差小於0.1mm,適合牙槽骨已有輕微吸收嘅患者。
抗壓要強:美國Hiossen植體獨特螺旋設計,咬合力承受值達500N以上,食車仔麵都唔怕咬斷筷子。
維護要易:韓國Osstem植體配件通用性高,就算十年後需要更換部件,尖沙咀隨便間牙科診所都有貨。
注意事項:
術前必須做牙周治療,控制好牙石指數(CPI≤2)。術後避免用植體牙咬開堅果包裝,建議使用衝牙器清潔牙縫。

「阿嬸,你種牙前有冇量血壓呀?」在香港社區診所,呢句問候每日上演。六十歲以上長者種牙,比较大難關係全身疾病——據統計,70%長者伴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骨質疏鬆。選植體要「三保」:
保成功:瑞典Nobel Active植體專為骨量不足設計,即使骨密度T值≤-2.5,成功概率仍達92%以上。
保舒服:瑞士Straumann骨水平植體採用軟組織友好型設計,術後腫脹率比傳統植體降低40%,適合怕痛嘅阿公阿婆。
保快捷:All-on-4即刻負重技術,半口缺牙只需植入4顆植體,當天就能戴固定假牙,食碗及第粥都唔使等。
注意事項:
術前必須做全身檢查:空腹血糖≤8.0mmol/L、血壓≤140/90mmHg方可手術。術後24小時內要冰敷,48小時內避免熱飲,建議用吸管飲涼茶。定期每半年做骨密度檢測,植體周圍骨吸收量控制在0.2mm/年以內。

睇資歷:選擇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註冊專科醫生,優先考慮有國際種植學會(ITI)Fellowship資格者。
睇設備:正規診所必備CBCT三維影像系統,能精準測量牙槽骨高度寬度,避免「盲種」。
睇实例:要求醫生展示同年齡層相似病例,例如六十歲糖尿病患者種牙五年後X光片,實打實見證结果。

從尖沙咀到上環,從後生仔到阿公阿婆,種牙早已唔係「一針見血」嘅恐怖手術。只要跟足年齡指南,揀對植體,做好護理,八十歲都可以笑住食蛋撻!記住啦,「牙好,胃口好,身體勁!」呢句老話,放喺種牙界一樣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