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牙想種瑞士品牌的朋友,常會卡在“Tplus和ITI選哪個”上,其實Tplus是瑞士某品牌下的專項系列,ITI(士卓曼)是瑞士經典種植牙品牌,二者在材質工藝、適合人羣、價格和耐用性上區別明顯。下面從四個維度詳細對比,幫你避開“選錯款、白花冤枉錢”的坑。
Tplus和ITI的種植體核心材質都是“鈦合金”,這是目前種植牙的主流材質,生物相容性好(能和牙槽骨緊密結合,不容易排異),但在具體工藝和成分配比上有差異:
瑞士ITI:分“非親水”和“親水”兩個經典系列。非親水款用的是四級純鈦,表面做了“噴砂酸蝕”處理,像給種植體“磨出細紋路”,能讓牙槽骨更快附着;親水款在非親水基礎上升級了表面工藝,添加了特殊氧化層,接觸唾液後能更快和骨組織結合,適合骨條件稍差的情況。
瑞士Tplus:主打“輕量化鈦合金”,在純鈦基礎上添加了少量鋯元素,比ITI輕15%左右,同時表面做了“微納雙重粗糙化”處理——既有粗紋路幫助骨結合,又有細紋路減少細菌附着。簡單説,Tplus的材質更側重“輕量化+抗污染”,適合對種植體重量敏感(比如牙槽骨較薄)或口腔易發炎的人羣。
選對種植體的關鍵是“貼合自身骨條件”,二者的適用人羣劃分很清晰,選錯了可能影響種植成功概率:
瑞士ITI:適用範圍廣,像“萬金油”——
非親水款適合牙槽骨條件好(骨量充足、密度正常)的人羣,比如30-50歲缺牙、沒做過牙周治療的人,種完後骨結合時間約3-4個月;
親水款適合牙槽骨稍差的情況,比如缺牙久了骨量輕微萎縮、做過牙周手術的人,甚至能用於“即刻種植”(拔完牙當天就種),因為親水錶面能縮短骨結合時間(2-3個月),減少等待週期。有位55歲的大叔反饋:“我牙槽骨有點薄,醫生推薦ITI親水款,種完3個月就能正常吃飯,沒出現鬆動。”
瑞士Tplus:更側重“特殊需求人羣”——
一是適合牙槽骨較薄(但沒到需要植骨的程度)的人,輕量化鈦合金能減少對牙槽骨的壓迫,避免“骨吸收”(骨量進一步流失);
二是適合口腔易發炎的人,微納表面能減少細菌附着,降低術後牙齦炎風險;
三是適合後牙區缺牙(比如磨牙缺失),因為它的種植體頸部做了加粗設計,能更好承受咀嚼力。28歲的小王種了Tplus後説:“我後牙缺了一顆,醫生説Tplus抗咬力不錯,現在啃排骨都沒問題,口腔也沒再發炎。”
二者價格受系列、是否含基台/牙冠影響,價差主要來自品牌有名和工藝升級:
瑞士ITI:價格區間大,分檔明確——
非親水款(含基台+普通全瓷冠):1.5萬-2萬元/顆,適合預算中等、骨條件好的人羣,性價比高;
親水款(含基台+全瓷冠):2萬-2.5萬元/顆,貴在“親水工藝”和縮短修復時間,適合骨條件差或想快速用牙的人。
注意:ITI的全瓷冠如果選進口品牌(比如德國威蘭德),還要加2000-3000元,術前要問清費用是否包含牙冠。
瑞士Tplus:價格介於ITI非親水和親水之間——
基礎款(含基台+國產全瓷冠):1.8萬-2.2萬元/顆,比ITI非親水貴3000元左右,勝在輕量化和抗污染工藝;
如果選進口全瓷冠,總價會到2.3萬-2.5萬元,和ITI親水款接近,但Tplus的輕量化優勢更突出。
很多人反饋:“預算夠不上ITI親水,又想比非親水多些工藝優勢,Tplus剛好卡在中間。”
使用壽命和材質、維護習慣有關,二者的臨牀表現有差距,但做好清潔都能長期用:
瑞士ITI:臨牀數據更豐富,是行業“耐用標杆”——
有30多年臨牀數據支持,非親水款10年成功概率能到95%以上,親水款因為骨結合好,10年成功概率接近97%,很多人用了15年還沒出現鬆動。只要每天刷牙、定期洗牙(每年1-2次),用20年也有可能。
瑞士Tplus:臨牀應用時間比ITI短(約10年),但耐用性達標——
目前公開的臨牀數據顯示,Tplus8年成功概率約92%,使用壽命大多在8-12年。它的短板是長期耐用性數據不如ITI超全,但對口腔清潔到位的人來説,用10年以上也沒問題。有位種了Tplus6年的用户説:“每天用衝牙器清潔,現在種植體還很穩,醫生説只要維護好,再用5年沒問題。”
瑞士Tplus和ITI的區別很清晰:牙槽骨好、預算中等選ITI非親水,性價比更高;骨量差、想快速用牙選ITI親水,成功概率有維持;牙槽骨薄、口腔易發炎,或預算卡在中間,選Tplus更適配。
然後提醒,種植牙結果不僅看品牌,更看醫生技術——一定要選有資質的正規機構,讓醫生根據你的牙槽骨CT、缺牙位置制定方案,這樣才能既選對款,又用得久,真正解決缺牙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