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擔心骨量不足可以種牙嗎?答案是可以的,骨量不足完全可以種牙,而且有多種成熟方法能改善骨量問題。只要根據自身骨量情況選對方案,比如植骨、用特殊種植體,就能順利完成種牙,不用因骨量不足放棄種牙。
骨量不足能種牙,是因為現在有多種方法能改善骨量條件。比如通過植骨補充缺失的骨量,或用引導骨再生技術讓自身骨組織生長,還能選短粗、傾斜的種植體,適配骨量不足的牙槽骨,這些方法都能讓骨量不足的人順利種牙。
而且這些方法經過長期實踐,能有效提升種牙可行性,不管是輕度還是中度骨量不足,都能找到對應解決辦法,所以骨量不足不用怕,依然可以種牙。
骨量不足種牙前,要先做口腔 CT 和口腔掃描,清晰瞭解牙槽骨的高度、寬度和密度,判斷骨量不足的程度。比如看牙槽骨是否有吸收、吸收範圍有多大,這些數據能幫助確定適合的種牙方案。
還要做全身檢查,比如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查,確保身體狀況能承受種牙和可能的骨量改善操作。只有先查清楚骨量情況和身體狀態,才能制定安心有效的種牙計劃,讓骨量不足種牙更穩妥。
1. 植骨方案:補骨後再種牙,適合骨量缺失較多的情況
骨量缺失較多時,可先從自身其他部位取少量骨組織(如口腔內的下頜骨、髂骨),或用人工骨材料,填補到牙槽骨缺失的位置,等骨量補足後再種牙。這種方案能讓牙槽骨改善足夠的支撐力,確保種植體穩固。
植骨材料有多種選擇,自身骨組織相容性更好,人工骨材料則不用額外取骨,減少創傷,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兩種材料都能有效幫助骨量不足的人完成種牙。
2. 短粗種植體方案:不用補骨,直接種特殊種植體
如果骨量不足但程度較輕,牙槽骨寬度足夠、高度稍差,可直接選用短粗的種植體。這種種植體長度比常規種植體短,直徑稍粗,能在有限的骨量空間內獲得足夠支撐力,不用額外植骨,種牙流程更簡單。
短粗種植體適配性強,尤其適合後牙區骨量不足的情況,術後能正常咀嚼,使用體驗和常規種植體差別不大,是骨量不足種牙的常用方案。
3. 傾斜種植體方案:避開骨量不足區域,利用現有骨量
當牙槽骨某一區域骨量重度不足,比如前牙區因外傷導致骨量缺失,可採用傾斜種植體方案,將種植體傾斜植入骨量充足的部位,避開骨量不足區域,同時搭配基台調整角度,確保牙冠位置正常。
這種方案不用大面積植骨,能充分利用現有骨量,減少手術創傷和修復時間,讓骨量不足的人更快完成種牙,修復牙齒功能。
骨量不足種牙後,要格外注意保護種植體和周圍骨組織。術後初期不要用種牙側咀嚼硬食物,比如堅果、骨頭,避免種植體受力過大,影響骨結合和骨量穩定。
要保持口腔清潔,每天早晚認真刷牙,用牙線或衝牙器清潔種植體周圍縫隙,避免食物殘渣堆積引發炎症,導致骨量再次流失。術後定期複查,讓醫生檢查種植體穩固情況和骨量變化,及時處理問題,確保骨量不足種牙後的結果長期穩定。
骨量不足種牙的修復時間分階段,若需植骨,植骨後要等 3-6 個月讓骨組織癒合,再植入種植體;種植體植入後,還要等 3 個月左右讓種植體與骨組織結合,然後安裝牙冠,整個過程約 6-9 個月。
若選用短粗或傾斜種植體且不用植骨,修復時間會縮短,種植體植入後 3 個月左右就能安裝牙冠,整體 3-6 個月就能完成種牙。修復期間要按要求護理,才能讓骨量不足種牙順利修復,儘早使用新牙齒。
種牙後要避免長期用種牙側咀嚼太硬食物,防止牙槽骨因過度受力出現吸收,導致骨量再次不足。要保持良好的口腔衞生,預防牙周病,因為牙周病會破壞牙槽骨,引發骨量流失。
定期做口腔檢查,每年至少 1-2 次,及時發現口腔問題並處理,同時讓醫生評估骨量和種植體情況,給出維護建議,這樣才能長期維持骨量穩定,確保骨量不足種牙後的結果持久。
骨量不足可以種牙,不用因骨量問題放棄。只要先做好檢查,根據骨量不足程度選植骨、短粗種植體或傾斜種植體方案,再做好術後護理,就能順利種牙,重回正常咀嚼功能,擁有健康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