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想矯正牙齒變靓,結果醫生話我有牙肉退縮,矯正前要先處理牙周問題?呢啲錢系咪白費咗呀?”
“輕度牙肉退縮矯正到底有冇用?重度牙周炎系咪冇得救呀?”
如果你都有类似嘅困惑,呢篇由有十年經驗嘅口腔編輯整理嘅科普干货,或者可以幫你避開彎路,搵到真正適合你嘅解決方案。
先講結論:
輕度牙肉退縮(牙肉退縮≤2mm,冇牙槽骨吸收,牙齒冇明顯鬆動),同埋牙周健康穩定嘅情況下,矯正牙齒可能改善牙肉形態,但要滿足嚴格條件。
但唔好急住高興呀!以下兩個前提缺一不可:
你嘅牙周基礎够唔够“穩”?
牙肉退縮背後往往藏住“隱形殺手”——牙菌斑同埋牙結石。就好似蓋樓要打地基咁,矯正前一定要通過龈上潔治(洗牙)+龈下刮治(深部清潔),將牙齒周圍嘅“垃圾”清乾淨。
舉個例子:上星期接診嘅28歲姑娘小林,牙齒排列唔齊但牙肉只是輕微退縮,經過牙周治療控制炎症後,矯正過程中配合牙線、沖牙器維護,牙肉反而比矯正前更貼合牙面。
矯正方案要“量牙定製”
傳統“鋼牙套”容易藏污納垢,增加牙周風險;而隱形牙套虽然可以自行摘戴,但佩戴時間唔足或者清潔唔到位都好危險。
更优嘅方法:
輕力矯正系統(好似自閉托槽)減少對牙肉嘅物理刺激
智能化模擬提前預判牙肉變化
每三個月加力時同步進行牙周檢查
真實病例:
32歲嘅程序員張先生因為輕度牙肉退縮被好多機構拒絕,但然終喺我院通過“牙周-正畸聯合治療”,喺牙周醫生全程監控下完成矯正,牙肉退縮量冇增加,反而因為牙齒排齊咗更容易清潔,牙肉狀態更穩定。
先潑盆冷水:
如果牙肉退縮伴隨以下情況,一定要先治牙周再講矯正,唔然可能會面對:
牙齒越矯越鬆,甚至脫落
牙肉持續退縮,出現“黑三角”
矯正完後反彈更快
咩情況要即刻停手?
牙槽骨吸收>1/3(拍片可見牙根周圍陰影變窄)
牙齒鬆動度達Ⅱ度以上(用手指前後晃動牙齒幅度>1mm)
牙肉反反復復紅腫出血(刷牙/咬蘋果時出血)
口氣臭臭(牙周致病菌代謝產物)
治療三步走:
Step1:控炎症
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清除牙根表面嘅結石同埋病變組織)
局部塗布抗菌藥(好似鹽酸米诺環素軟膏)
必要時用激光輔助殺菌
Step2:穩根基
牙周翻瓣手術(針對深袋>5mm嘅病例)
植骨/GTR引導組織再生術(牙槽骨缺損重者)
鬆牙固定術(用纖維帶或者夾板穩定鬆動嘅牙)
Step3:等時機
牙周治療後要觀察3-6個月,確認牙齦出血指數≤20%、牙周袋深度≤4mm、牙齒鬆動度有所改善,先可以啟動矯正。
血淚教訓:
25歲嘅網紅主播小美,因為急於矯正改善露齦笑,隱瞞牙周炎病史直接戴牙套,結果矯正中3顆門牙鬆動脫落,较後花咗數萬元種植修復。
矯正前要做嘅三件事
拍全景片+CBCT(看清牙槽骨同埋牙肉厚度)
牙周探診檢查(用探針量度每隻牙嘅牙周袋深度)
咬合分析(排查夜磨牙、偏側咀嚼等加重牙周負擔嘅習慣)
矯正中一定要死磕嘅細節
清潔:每日用牙縫刷清理托槽周圍,食飯後用沖牙器沖走嵌塞嘅食物
復診:牙周醫生要每兩個月評估牙肉健康
加力:單次移動量控制在0.5mm以內(健康人可以放宽至1mm)
矯正後一定要堅持嘅三個習慣
長期使用含氟牙膏+牙線(牙肉退縮後牙根暴露易敏感)
每半年洗牙(比普通人頻率更高)
避免用門牙啃硬嘢(好似蘋果、蟹)
患者自述:
40歲嘅李女士矯正後分享:“以前覺得矯正只係年輕人嘅事,我牙肉退縮又鬆動根本唔敢諗。後來按醫生建議先做牙周治療,戴隱形牙套兩年半,雖然周期比其他人長,但而家牙齒整齊咗,牙肉都冇繼續退縮,值咗!”
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健康優先級:
矯正是為了變靓?定係為了改善咬合、減少塞牙?
如果牙肉退縮持續進展,可能會面對牙齒脫落風險,矯正仲值不值得?
風險承受能力:
能否接受矯正後牙肉可能會有輕微退縮?
能否配合每三個月復診+每日額外五分鐘清潔?
經濟預算:
矯正費用+牙周治療費用可能比普通病例高30%-50%
矯正後要長期維護,費用要持續投入
醫生真心話:
“上星期有個22歲女生,牙肉退縮好重但堅持要矯正,我拒絕咗。唔係唔可以做,而係佢連每日刷牙都偷懶,呢種病人矯正後90%會復發。與其花錢受罪,唔如先識得好好刷牙。”
保持器佩戴唔規範
隱形保持器要每日戴20個小時以上,哈雷保持器要長期夜間佩戴。漏戴一日,牙齒可能會輕微移位,導致牙肉受力唔均。
清潔工具用錯
避免用硬毛牙刷暴力橫刷
慎用美白牙膏(可能會加重牙本質敏感)
牙線要選扁寬型(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