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咬合覺得怪怪嘅,上牙好似將下牙包得好實,笑起身總覺得嘴凸、下巴縮埋……”如果你都有類似嘅煩惱,咁你可能就係遇到“天包地”問題啦。天包地(醫學上稱“深覆頜”)唔單止影響外觀,仲可能拖慢咀嚼效率、增加牙齒磨損風險。佢到底需唔需要矯正呀?邊啲情況一定要重視?今日我哋就一齊拆咗佢講清楚,睇完呢篇,你就心里有數啦!
“哎呀,我細個時好似冇呢個問題呀!”
唔好急住否認呀!天包地係好常見嘅牙齦畸形,成因好多種架:
遺傳因素:老爸老妈如果有深覆頜,細路仔“中招”嘅機率就好高啦;
不良習慣:細個時長期吮手指、咬嘴唇、口呼吸,都可能暗暗“推”住上牙往外長;
換牙期搞亂:乳牙跌得慢、恆牙亂長,都可能令上下牙關係失調。
點知自己有冇天包地呀?
對住鏡子自测下啦:
自然咬合時,上牙蓋住下牙超過1/3(正常係1/3以內呀);
側面睇,下巴明顯後縮,或者笑起身露唔出下牙;
閉嘴時,下唇好似俾上牙“壓”到有啲瘪。
如果中咗1-2條,唔使慌呀,繼續睇落去啦!
好多人覺得“牙齒能咬合就得啦,外觀唔重要”,但事實係:天包地带嚟嘅麻煩,可能比你諗象中更多呀!
外觀打擊:側面變“月牙臉”,笑容唔自信
天包地更直觀嘅影響就係——臉型呀!
上牙過度前突、下巴後縮,側面好似“月牙”咁凹入去,顯得臉長、嘴凸;
笑起身露唔出下牙,總畀人“抿嘴笑”嘅拘謹感,影相都不敢放肆大笑。
病例對比:
小李(化名)矯正前側面好似“鞋拔子臉”,矯正後下巴線條清晰,朋友都話佢“好似換咗個人”。
咬合紊亂:食嘢費勁,牙齒磨損加速
正常咬合時,上下牙好似齒輪咁精密咬合,但天包地會令:
前牙“孤軍奮戰”:食嘢全靠門牙啃,後槽牙用唔上力,時間久咗容易顳下頜關節疼;
牙齒“互相傷害”:上牙過度磨損下牙,重嘅時候下牙會被磨成“刀刃狀”,甚至引發牙周炎。
隱形傷害:呼吸、發音都可能受影響
深覆頜可能導致氣道變窄,打鼾、呼吸不暢嘅風險增加;
發音時,舌頭活動空間受限,部分人會出現“咬字不清”嘅情況。
“係咪所有天包地都要治呀?”
當然唔是呀!以下情況建議盡早干預:
細路仔/青少年:捉緊黃金矯正期呀!
7-12歲係換牙期,如果發現細路仔有天包地傾向,可以通過早期干預(如活動矯治器)引導頜骨發育;
12歲後恆牙長齊,固定矯正器(如金屬托槽、隱形牙套)就能更確噉調整牙齒位置啦。
成人:唔好以為冇救呀!
雖然成人頜骨已定型,但通過正畸+正頜聯合治療(重嘅情況)或單純正畸(輕中度),都能改善咬合同臉型嘅。
一定要矯正嘅情況:
重度深覆頜:上牙完全蓋住下牙,影響進食;
伴隨關節問題:張嘴有彈響、疼痛,甚至下巴脫臼;
心理負擔重:因為牙齒自卑,唔敢社交或戀愛。
“矯正要幾耐呀?疼唔疼呀?會唔會反彈呀?”
唔使急,我哋一步步拆解下啦:
頭一步:檢查診斷
拍片:X光片睇牙根、頜骨情況,CT片睇三維結構;
取模:用矽膠材料複製牙齒模型,分析咬合關係;
面診:醫生結合數據同需求,制定矯正方案。
第二步:揀矯治器
金屬/陶瓷托槽:性價比高,適合大多數情況;
隱形牙套:美觀舒適,適合上班族或對形象要求高嘅人;
舌側矯正:牙套藏喺牙齒內側,完全隱形,但價錢較高。
第三步:定期覆診調整
通常每6-8周覆診一次,醫生會根據牙齒移動情況加力或換弓絲;
初期可能會有酸脹感,但一般3-5日就緩解啦,適應後就幾乎冇感覺。
第四步:戴保持器
矯正完結後,一定要戴保持器(日間/夜間)防止復發,一般需戴1-2年,重嘅情況可能要長期戴。
“矯正後真係可以變靓仔/女呀?”
聽聽矯正過嘅朋友點講啦:
小張(25歲):“矯正前影相永遠抿嘴笑,矯正後敢露齒笑啦,朋友話我好似韓國愛豆呀!”
王女士(32歲):“以前食嘢總咬到腮幫子,矯正後咬合正常咗,連腸胃都變好啦。”
陳同學(14歲):“媽媽發現我下巴後縮後帶我矯正,宜家臉型變好睇啦,同學都話我長開咗。”
“我都30多啦,矯正仲有冇用呀?”
年紀唔係問題呀!只要牙周健康,咩年紀都可以矯正嘅。
輕中度天包地:1-2年就可以完成啦;
重度天包地:可能要2-3年,甚至要聯合正頜手術。
“矯正費用貴唔貴呀?”
費用要睇地區、方案架,但按結果付費先至抵呀!唔好成日糾結價錢,不如先揾醫生評估方案,再結合預算去揀啦。
天包地唔係“小毛病”呀,佢影響嘅唔單止係外觀,更加係咬合功能、口腔健康甚至心理健康。如果你已經出現以下情況:
笑起身唔自信,總想遮嘴;
食嘢咬唔動硬嘢,牙齒磨損好重嘅;
長期張口呼吸、關節疼痛……
唔好再猶豫啦!
揾個靠譜嘅口腔醫生,拍片檢查、制定方案,可能1-2年後,你會多謝今日呢個果斷嘅自己呀!
小貼士:矯正前多睇下病例、多問下醫生,唔好畀“低價包干”呃到呀,正規機構、專科醫生先至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