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Sir,我聽人講階形牙套(即隱形牙套)比傳統鋼牙箍更靚仔,但箍牙结果真係一樣咩?」喺尖沙咀某牙科診所,25歲的Cathy攥住兩款牙套模型,眼神充滿疑惑。類似疑問近年愈嚟愈多,尤其年輕人既追求矯正结果,又在意社交形象。究竟兩者原理有何不同?實際结果又差幾多?專業牙醫用科學數據同臨床病例,為大家拆解個中奧妙。
傳統鋼牙箍(金屬托槽矯正器)嘅核心係「力學系統」。牙醫會將金屬托槽粘喺每隻牙齒表面,再用弓絲(鋼線)連接成網絡。「當弓絲被綁緊,會產生持續向特定方向嘅拉力,就像用鐵鏈拖動巨石。」香港正畸學會會員Dr. Wong解釋,「牙齒受力後,牙周膜(牙根同牙槽骨間嘅結締組織)會觸發『骨改建』——壓力側牙槽骨被吸收,張力側新生骨填充,令牙齒逐步移位。」
階形牙套(隱形矯正器)則採用「生物力學模擬」技術。每副透明牙套由3D打印製成,厚度僅0.3-0.5毫米,內嵌精密壓力點。「佢唔係直接『推』牙,而是通過微小形變產生『彈性勢能』。」Dr. Wong拿起一副牙套演示,「例如要內收前牙,牙套會在唇側設計凸起,逐步施壓令牙齒向舌側移動,同時預留牙槽骨再生空間。」
1. 適應症範圍:鋼牙
傳統鋼牙箍因弓絲可自由調節力度,能處理95%以上嘅錯頜畸形,包括嚴重骨性反頜(地包天)、開頜、牙齒縱橫向錯位等。2024年《國際正畸學雜誌》研究顯示,鋼牙箍對複雜病例嘅治療周期平均比隱形牙套短4-6個月。
階形牙套則適合輕中度病例,如牙列輕微擁擠、前牙前突、牙縫過大等。「若患者有嚴重骨性問題,隱形牙套可能需配合骨釘等輔助裝置,结果仍難達鋼牙水平。」Dr. Wong提醒。
2. 舒適度與美觀:隱形「隱形戰士」,鋼牙「硬核實力」
鋼牙箍嘅金屬托槽易刮傷口腔黏膜,初期約30%患者會出現口腔潰瘍。此外,托槽與弓絲間易殘留食物,增加蛀牙風險。不過,現代自鎖托槽技術已將复诊頻率從每月1次減至每6-8周1次,減輕患者負擔。
隱形牙套近乎透明,可隨時摘戴,方便清潔,對牙周組織刺激小。但每日需佩戴20-22小時,若自律性差(如經常忘戴),可能延長疗程或影響结果。2025年香港大學牙醫學院調查發現,18-25歲患者中,隱形牙套組因「偷懶」導致復發率比鋼牙組高12%。
3. 長期穩定性:兩者「殊途同歸」
無論鋼牙或隱形牙套,矯正後均需佩戴保持器1-2年,以鞏固结果。「牙槽骨改建需時間沉澱,就像砌積木,急不得。」Dr. Wong強調,「只要嚴格遵循医嘱,兩者嘅長期穩定性無顯著差異。」
預算有限/複雜病例:傳統鋼牙箍(價格約HK$20,000-40,000)
輕中度問題/重视美觀:階形牙套(價格約HK$40,000-80,000)
兒童早期干預:可選MRC肌功能矯正器等活動裝置
「箍牙唔係『趕時髦』,而係醫學治療。」Dr. Wong之後提醒,「曾有患者為追潮流堅持用隱形牙套處理骨性反頜,結果疗程延長至3年,還需做正頜手術補救。選對工具,比選『靚』工具更重要。」
下次再聽人講「隱形牙套比鋼牙好」,不妨笑住回一句:「睇你個案啫,唔通想用隱形牙套拉骨頭咩?」科學箍牙,理性選擇,先至係真正嘅「靚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