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萎縮患者想要矯正牙齒,雖然面臨一定的挑戰,但只要在矯正前做好牙周疾病的治療,選擇合適的矯正方式,並在矯正過程中和矯正後做好口腔護理和定期復查,還是可以實現安心有效的牙齒矯正的。
刷牙方式不正確
刷牙時用力過猛,長期使用硬毛牙刷,會對牙齦造成機械性損傷 。這種損傷會逐漸破壞牙齦組織,導致牙齦退縮。例如,有些人習慣橫著刷牙,這種錯誤的刷牙方式會使牙刷與牙齦的接觸點集中在一個較小的區域,增大了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牙齦萎縮。
牙周炎
牙周炎是導致牙齦萎縮的主要原因之一。牙菌斑和牙結石在牙齒表面和牙齦邊緣堆積,會不斷刺激牙齦,引發炎癥。隨著炎癥的發展,牙周組織被破壞,牙槽骨吸收,牙齦就會逐漸萎縮。如果不及時治療牙周炎,牙齦萎縮的情況會越來越嚴峻,甚至可能導致牙齒松動、脫落。
牙齒排列不齊
牙齒擁擠、錯位等排列不齊的情況,會使口腔清潔難度增加。食物殘渣和牙菌斑更容易在這些不易清潔的部位堆積,從而引發牙齦炎癥,進而導致牙齦萎縮。比如,虎牙突出的人,虎牙周圍的牙齦就相對更容易出現萎縮現象,因為刷牙時很難真正清潔到這個位置。
不良修復體
不合適的假牙、牙套等修復體,可能會與牙齦組織不貼合,或者對牙齦產生過度的壓迫和摩擦。這樣會破壞牙齦的正常生理結構,引起牙齦炎癥和萎縮。例如,一些佩戴不合適假牙的老年人,假牙邊緣過長或者過銳,會經常刺激牙齦,導致牙齦紅腫、萎縮。
增加矯正風險
牙齦萎縮意味著牙周組織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牙齒的支持結構變弱。在矯正牙齒過程中,牙齒需要移動,而較弱的牙周組織可能無法承受矯正力,從而導致牙齒松動加重,甚至可能出現牙齒脫落的風險。
影響矯正結果
由於牙齦萎縮,牙槽骨的高度和寬度可能會發生改變。這會影響牙齒移動的方向和速度,使矯正過程變得更加復雜,矯正結果也可能不如牙周健康時理想。比如,原本計劃通過矯正將牙齒移動到某個位置,但由於牙槽骨的吸收,牙齒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位置。
先治療牙周疾病
在進行矯正之前,必須先對牙周炎等牙周疾病進行系統治療。這包括洗牙,去除牙齒表面和牙齦下的牙結石和牙菌斑;齦下刮治,清除牙根表面的感染物質;
必要時還可能需要進行牙周手術,如翻瓣術,以真正清除炎癥組織,控製牙周炎癥,使牙周組織改善健康或穩定狀態。只有在牙周炎癥得到有效控製後,才能考慮進行矯正治療。
選擇合適的矯正方式
傳統金屬托槽矯正:對於牙齦萎縮程度較輕、牙周情況相對穩定的患者,可以謹慎選擇傳統金屬托槽矯正。但在矯正過程中,醫生需要嚴格控製矯正力的大小和方向,密切觀察牙周組織的反應。同時,患者要更加註意口腔衛生,因為金屬托槽相對容易堆積食物殘渣,引發牙齦炎癥。
隱形矯正:隱形矯正器相對較為舒適,且可以自行摘戴,方便患者清潔口腔。對於牙齦萎縮患者來說,良好的口腔清潔有助於維持牙周健康。
而且,隱形矯正可以通過智能化技術精細控製牙齒移動,醫生可以根據患者的牙周狀況和牙齒情況,製定個性化的矯正方案,減少對牙周組織的不良影響 。不過,隱形矯正的費用相對較高,且對患者的依從性要求較高,需要患者按時佩戴矯正器。
密切監控牙周狀況
在矯正過程中,要定期復診,密切監控牙周狀況。一般建議每1 - 2個月復診一次,檢查牙齦的健康狀況、牙齒的松動度、牙槽骨的吸收情況等。醫生會根據復診結果,及時調整矯正方案,如調整矯正力的大小、更換矯正器等,以確保矯正過程安心、順利進行。
保持口腔清潔
矯正結束後,仍然要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每天至少刷牙兩次,每次刷牙時間不少於3分鐘,使用巴氏刷牙法,確保牙齒的每個面都能得到清潔。同時,要配合使用牙線、牙縫刷等清潔工具,清除牙齒鄰面的食物殘渣和牙菌斑。
定期復查
即使矯正已經完成,也需要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一般建議每半年或一年復查一次,檢查牙周組織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如牙齦炎癥復發、牙齒移位等。
牙齦萎縮患者想要矯正牙齒,雖然面臨一定的挑戰,但只要在矯正前做好牙周疾病的治療,選擇合適的矯正方式,並在矯正過程中和矯正後做好口腔護理和定期復查,還是可以實現安心有效的牙齒矯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