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嘅老友記,刷牙時、牙齦紅腫,去睇牙醫可能會被建議做「龈下刮治」。好多人聽到呢個名就頭痛,覺得「唔痛唔癢,唔做得唔得?」其實龈下刮治對牙周健康好重要,今日就同大家講清楚佢嘅必要性!
牙周病嘅罪魁禍首係牙菌斑同牙石,分為「龈上」同「龈下」兩種。龈上牙石肉眼可見,平時洗牙就能清除;但龈下牙石藏喺牙齦溝或牙周袋深處,緊緊黏喺牙根表面,仲會不斷刺激牙齦,導致牙周袋加深、牙槽骨吸收,仲會令牙齒鬆動!
普通洗牙只能清潔龈上部分,龈下牙石必須靠龈下刮治先可以清除。呢個過程就好似「清理地基」—— 如果唔將深處嘅細菌同牙石清走,牙周病只會越來越重,可能要拔牙!有患者分享,拖延刮治後牙齒越來越松,連咬豆腐都痛,後來做咗刮治先穩定下來。
1. 牙周袋深度超過 3 毫米
牙醫用探針檢查時,若發現牙周袋深度≥4 毫米,代表牙齦已經與牙根分離,裡面肯定藏住龈下牙石,必須做刮治防止病情惡化。
2. 牙齦反復紅腫出血
刷牙、食蘋果時經常見血,就算改善刷牙方式都冇用,大機會係龈下細菌作祟,刮治係解決問題嘅關鍵。
3. 牙齒有輕微鬆動
牙齒開始搖晃,代表牙槽骨已經受損,呢個階段做刮治可以阻止骨質繼續流失,保住牙齒。若拖延到鬆動,可能就救唔返喇!
4. 曾患牙周病復發
以前做過牙周治療但冇定期複診,牙齦又開始不適,會係龈下牙石重新堆積,需要再次刮治控制病情。
好多人覺得「牙齒唔痛就冇事」,但其實牙周病進展好隱蔽,等到痛嘅時候已經好重:
短期:牙齦反復發炎、口臭難聞,影響社交同飲食。
長期:牙槽骨持續吸收,牙齒越來越松,可能整顆脱落,甚至連鄰近牙齒都受牽連。有數據顯示,唔做刮治嘅牙周病患者,5 年內牙齒脱落風險高 3 倍!
如果牙醫建議做龈下刮治,千祈唔好拖延!呢個治療唔係「額外收費項目」,而係阻止牙周病惡化嘅必要手段。做完刮治後,記得定期複診(一般 3 - 6 個月一次),保持良好刷牙習慣,先可以保住牙齒健康,避免「老來無牙」嘅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