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口,啊——"牙醫的探燈照進嘴裏那刻,我終於明白什麽叫"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這顆折磨我三年的右下智齒,終於在上個月被"就地正法"。今天就來聊聊這場價值五位數的"口腔拆遷"經歷。
故事要從2020年說起。某天深夜加班後,右臉突然像被電鉆攻擊般劇痛,鏡子一照,半邊腮幫子腫成"田雞腮"。急診醫生拿著X光片搖頭:"這顆智齒橫著長,把鄰牙都頂歪了,不拔等著它開派對?"
當時心疼錢包選了醫院輪候,結果等了兩封信就遇上第五波疫情,預約直接排到2024年。某天刷牙發現前牙被擠得歪歪扭扭,終於狠下心自掏腰包找私立診所——原來智慧齒不拔,真的會默默掏空你的口腔經濟。
香港的牙科市場像奶茶店的珍珠,分大粒和小粒兩種選擇:
醫院路線
優點:費用親民(約$1,500-3,000)
缺點:輪候時間長(現在普遍要等2-3年),醫生像流水線操作,術後護理要靠自己
適合人群:時間充裕且耐得住痛的學生黨
私立診所路線
優點:即日掛號即日拔,可選周末時段,醫生溫柔到像拆炸彈
缺點:錢包要夠厚(我花了$8,500,含全景X光+小創口拔牙+超聲骨刀)
適合人群:打工人/怕痛星人/急需解決隱患的社畜
選了銅鑼灣某老牌牙科,預約時前臺小姐姐溫馨提示:"我們不用傳統錘子哦,超聲骨刀震動小很多~"這句話成功讓我多掏了2000塊。
躺在診療椅上,護士給我蓋了條薄荷綠小毯子,醫生邊戴橡膠手套邊聊天:"阿妹平時奶茶喝幾分糖啊?"我正想回答,突然聞到消毒水的味道,接著臉頰被擦上冰涼的麻醉膏。
"準備打麻藥啦,像螞蟻咬一口。"醫生話音未落,針頭已經紮進牙齦。痛感還沒傳遞到大腦,半邊舌頭就開始發麻,口水不受控製地往外湧。魔幻的是,我能清晰聽到電鉆聲在耳邊3D環繞,卻感覺不到任何疼痛,仿佛在看牙醫版ASMR直播。
20分鐘後,醫生托著帶血的牙齒給我看:"這顆牙根有彎鉤,傳統方法可能要切骨,超聲骨刀省力多了。"我盯著那顆帶著血絲的"兇手",突然有點舍不得——畢竟它陪我從疫情熬到通關。
頭三天臉腫得像含了顆乒乓球,冰敷時貓咪以為我在偷吃三文魚刺身。更崩潰的是只能吃流質,看著公司下午茶的蛋撻流口水,同事投餵的粥喝出"坐月子的錯覺"。
提前囤好兒童布洛芬,比成人版溫和
買那種彎彎的嬰兒勺,不會戳到傷口
睡前用漱口水,否則半夜會被自己口臭熏醒
千萬別用吸管!負壓會讓血凝塊松動
第七天拆線時,醫生驚嘆:"傷口愈合得比年輕人還好!"我摸著終於消下去的腮幫子,突然理解什麽叫"長痛不如短痛"。
現在回想,當初糾結的八千多塊,其實不過是少買兩個名牌包。但那些被牙痛偷走的夜晚、被擠歪的牙齒、還有不敢大笑的自卑,才是真金白銀都換不回的。
如果正在猶豫要不要拔智齒的你,剛好看到這篇文章——記住,牙齒是陪伴你到老的朋友,該修就修,該拆就拆。畢竟,人生已經夠難了,何必讓一顆智齒再添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