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齒一定要拔嗎?牙醫教你自己Check!唔痛唔腫係咪可以唔理?常見誤區逐個拆解
多生齒非必拔,但需評估風險。
「多生齒一定要拔嗎?」這是困擾許多患者的核心問題。作為口腔健康隱形殺手,多生齒的存在往往伴隨複雜的治療抉擇。本文將以牙醫視角,拆解四大常見誤區,提供可操作的自我檢測方法,並強調個體化治療的重要性。

多生齒,醫學稱「額外牙」,是正常牙列之外的多餘牙齒。其發生率約1%-3%,好發於上頜前牙區,常導致牙列擁擠、咬合紊亂甚至鄰牙吸收。但多生齒一定要拔嗎? 答案並非。
關鍵點1:位置決定風險等級
高危區:若多生齒埋伏於前牙牙根間,可能壓迫鄰牙神經血管,導致牙根吸收或囊腫形成,需優先拔除。
低危區:位於臼齒後方的多生齒若形態正常、無症狀,可暫不處理,但需定期追蹤。
關鍵點2:症狀≠手術指徵
「唔痛唔腫就可以唔理」是比较大誤區。多生齒的破壞往往是緩慢而隱匿的,例如:
潛在風險:未萌出多生齒可能阻擋恆牙萌出路径,導致牙列錯亂;
衛生死角:異位多生齒易形成清潔盲區,引發齲齒或牙周病。

即使無腫,若出現以下情況,建議立即就醫:
數目異常:乳牙滯留或恆牙萌出後牙列總數超過28-32顆(含智齿);
形態突變:門牙間隙過寬、單顆牙齒扭轉或重疊,可能因多生齒佔據空間;
功能障礙:咬合時個別牙齒早接觸、關節彈響,提示牙列力線紊亂。
實用技巧:對鏡張口,以舌尖觸探上頜牙齦內側,若感覺硬物但無對應牙齒萌出,可能存在埋伏多生齒。
誤區1:「兒童多生齒必須立即拔除」
真相:8-10歲混合牙列期是多生齒高發階段,但需評估對恆牙萌出的影響。若未引發牙列擁擠或阻生,可觀察至12歲後再決策。
誤區2:「成人多生齒無需處理」
真相:成年後發現的多生齒往往已造成不可逆損害,如鄰牙牙根吸收。即使無症狀,也需通過CBCT檢查確認與鄰牙的位置關係。
誤區3:「拔除多生齒會導致牙齒鬆動」
真相:正規手術僅移除多餘牙胚,不會影響健康牙齒穩固性。術後短期鬆動感多因牙齦腫脹,數周後可恢。誤區4:「多生齒可替代缺牙」
真相:多生齒通常形態異常、牙根短小,無法承擔咀嚼功能。強行保留可能導致咬合創傷或關節紊亂。

觀察策略:適用於無症狀、位置表淺且未影響牙列的埋伏多生齒,每6-12個月拍X光片追蹤;
矯正介入:若多生齒導致牙列擁擠,可先拔除後進行正畸治療;
手術拔除:針對引發疼痛、感染或壓迫鄰牙的神經血管束的多生齒,建議盡早手術。
注意:所有治療方案需由牙醫綜合評估,包括患者年齡、全身健康狀況及牙齒移動潛力。
兒童期:換牙期應定期拍全景片排查多生齒,避免牙列畸形;
正畸患者:矯正前需確認牙列完整性,防止多生齒影響矯治结果;
中老年:多生齒可能加速牙齦萎縮,建議每年口腔檢查時重點關注。

多生齒一定要拔嗎? 答案因人而異。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個體化評估與動態監測。即使暫不處理,也需建立規律復診習慣,防止沉默的隱患演變為不可逆損害。
多生齒一定要拔嗎? 這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對口腔健康管理的長期考驗。正確認識風險、科學決策,方能守住牙齒的穩定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