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珍啊,你睇下我個牙貼面,做咗半年就變黃咗,仲成日酸軟!"中環茶餐廳裏,林太舉著咖啡杯嘆氣。這場景在香港街頭巷尾並不少見——追求"好萊塢白"的港人,正為牙貼面付出意想不到的代價。
"牙貼面緊要系磨牙量!"陳醫生指出,正常操作需磨除0.3-0.5mm牙釉質,相當於鉛筆芯厚度。但部分診所為追求"即刻白"成效,可能磨掉1mm以上,直接暴露牙本質層。
灣仔某診所病例顯示,28歲白領Fiona為拍婚紗照做貼面,結果三個月後出現持續性牙痛。檢查發現六顆門牙的牙釉質被過度磨除,冷熱刺激直接刺激牙髓,具體需做根管治療。
"飲杯凍檸茶都痛到喊!"尖沙咀美容院離職技師阿玲透露,市面上三成貼面病例出現術後敏感。問題根源在於粘接劑滲透和牙本質小管暴露——就像給牙齒開了無數個"小窗戶",讓外界刺激長驅直入。
油麻地牙醫診所數據顯示,冬季因貼面敏感就診的患者增加40%。建議術後兩周內避免冰飲、熱湯,改用溫水刷牙,使用含硝酸鉀的牙膏。
"驚系貼面邊緣藏汙納垢!"銅鑼灣執業牙醫Dr. Wong展示顯微鏡照片:不合格貼面與牙齦間存在0.1mm縫隙,足以讓細菌繁殖。這些細菌會釋放有害物质,引發牙齦紅腫出血,長期可能演變為牙周炎。
深水埗李先生花8000元在美容院做樹脂貼面,三個月後牙齦長出膿包。檢查發現粘接劑殘留刺激牙齦,且貼面邊緣形成"細菌高速公路",導致相鄰牙齒也出現齲壞。
"貼面變黃比原本牙更顯老!"九龍塘貴婦圈流傳著這樣的調侃。全瓷貼面雖不易變色,但樹脂貼面平均兩年就會發黃,尤其吸煙、喝咖啡人群更明顯。更尷尬的是,部分貼面與天然牙存在色差,在強光下呈現"斑馬紋"。
中環某高端診所建議,選擇貼面顏色時應比天然牙白半度,且需考慮年齡因素——30歲以上人士不宜追求"瓷白感",否則容易顯得假。
"開會講緊嘢,貼面突然跌出嚟!"觀塘上班族陳生經歷堪稱"社死經典"。粘接不牢的貼面在咬硬物、打噴嚏甚至大笑時都可能脫落,更危險的是可能誤吞。
牙醫揭秘脫落三大元兇:
1.隔濕不干净導致粘接劑失效
2.咬合設計錯誤產生杠桿力
3.使用過期粘接材料。建議術後避免啃蘋果、咬瓶蓋等動作,定期回診檢查粘接狀況。
面對鋪天蓋地的"明星同款"宣傳,香港牙醫學會提醒市民:牙貼面屬於醫療行為,必須由持牌牙醫操作。選擇診所時應查看是否具備X光機、口掃儀等基礎設備,切勿貪便宜去美容院"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