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玲是香港某航空公司的空姐,去年因為前牙輕微發黃、笑起來不夠自信,決定做牙貼面。
她跑遍深港兩地,發現價格差異大得離譜:「深圳有診所報2500一顆,香港中環那邊直接開價5000,差了一倍!」她翻著手機裏的報價單直搖頭,「牙貼面大概多少錢?真系要貨比三家先知水深。」
阿玲具體選了深圳福田一家連鎖診所,做的是國產全瓷貼面,單顆2500。醫生先給她磨了0.2毫米牙釉質(她形容「像用細砂紙輕輕蹭過」),再取模、比色,選了偏自然的2號色。「整個過程兩個鐘頭,張嘴久了腮幫子酸到不行。」她回憶道。
貼面粘好後,阿玲更擔心的是邊緣密合度——之前聽同事說,如果貼面和牙齒之間有縫隙,容易藏食物殘渣,時間久了會蛀牙。她每天用牙線認真清理,還買了沖牙器輔助。「前三個月確實有點敏感,喝冰水會刺一下,但慢慢就習慣了。」
阿玲的同事Cici選了香港銅鑼灣一家私人診所,做的是進口E−Max瓷貼面,單顆5000。「醫生話呢種材料透光率好,像真牙咁,而且保修五年。」Cici說,診所環境確實高端,有獨立診室和咖啡吧,但「貴到心口痛」。
她的治療流程和阿玲差不多,但多了一道「微笑線設計」:「醫生用3D掃描儀掃了我的臉,說根據唇形調整貼面弧度,笑起來會更甜。」Cici對成效挺滿意,但提到密合度時皺了皺眉:「剛開始吃牛肉幹,貼面邊緣有點卡渣,後來復診調了一次才好點。」
今年7月,阿玲和Cici約著去深圳復查。兩家診所的醫生都用探針檢查了她們的貼面邊緣,結論出奇一致:「密合度良好,無滲漏。」
阿玲的貼面邊緣有點輕微染色(她愛喝咖啡的「鍋」),但用拋光膏處理後改善如新;Cici的貼面則完全沒變色,不過她吐槽:「香港醫生讓我每半年去拋光一次,每次都要收$800,深圳這邊免費!」
記者走訪發現,深圳2500的貼面多為國產或中端進口材料,診所運營成本低,常搞促銷(比如「首顆999」);而香港$5000的貼面多是高端品牌(如E-Max、Vita),且診所租金、人力成本高,價格自然下不來。
「但材料不是必须決定因素。」深圳某診所院長透露,「醫生的技術、粘接劑的質量、患者後續護理,都會影響貼面壽命。」他建議,選診所別只看價格,看病例照片、問清保修期,再決定。
阿玲現在逢人就勸:「如果預算有限,深圳2500的貼面完全夠用,但一定要找有資質的診所;如果追求品牌或長期保修,香港5000的也沒錯,但別指望它『一勞永逸』。」
Cici則補充:「不管選哪邊,做完都要戒掉『用牙開瓶蓋』『啃甘蔗』的壞習慣,不然再貴的貼面都撐不過三年!」
後記:深港兩地的牙貼面市場,就像兩杯不同價位的奶茶——深圳的甜度適中,香港的奶香更濃。但喝到另外,能不能解渴(解決牙齒問題),還得看你自己會不會「保養」。畢竟,再好的貼面,也經不起「折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