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白領一族每日午休時間有限,但牙痛、缺牙問題又唔可以拖。近日有中環OL親身試水「即種即返工」種牙技術,全程2.5個鐘完成種植,仲即刻返工食叉燒飯!究竟係真係神乎其技,仲係暗藏陷阱?今日請來牙醫拆解3大避坑要點,助你明智選擇!
「唔使針麻,只聽到『咔噠』一聲」
28歲中環OL Ada分享,種牙全程採用「靜脈鎮靜麻醉+局部麻藥」雙重确保。她特別提到:「醫生先用3D口內掃描定位,種植體植入時只聽到機器『咔噠』聲,完全唔知痛。」提醒,若牙槽骨密度不足或種植區靠近神經管,仍可能出現術後腫脹,建議預留3日觀察期。
「戴隱形牙套返工,同事睇唔出」
Ada選擇瑞士ITI親水種植體,配合即時3D打印技術,術後1小時即裝上臨時牙冠。「我戴住隱形牙套返工,同事只覺我牙齒變齊,完全唔知我剛種牙。」但醫生強調,臨時牙冠僅供短期使用,需待3-6個月骨整合後更換长久牙冠。
「即種即食?醫生話要避開硬物」
「我返工即刻食咗叉燒飯,但醫生話前3日好食粥粉麵。」Ada提醒,雖現代種植體承托力強,但術後初期仍需避免啃咬堅果、螃蟹等,以免影響骨整合。種牙後14日內使用軟毛牙刷,配合漱口水減少感染風險。
伏位1:低價種牙暗藏「二次收費」
「曾有患者選擇8,000種牙套餐,結果術中追加骨粉、膜片費用,總花費超30,000。」牙醫Dr. Wong指出,香港種牙費用受種植體品牌(韓國登騰約12,000/顆,瑞士ITI約25,000/顆)、牙槽骨條件影響。他建議:
要求診所提供「價」報價單
確認種植體編號可於品牌官網查詢
避免選擇無衛生署註冊醫生的診所
伏位2:即種即用≠適合所有人
「牙槽骨高度不足10mm、牙周病未治癒、糖尿病控制不良者,強行即種即用恐致種植體鬆動。」Dr. Wong強調,術前需進行CBCT掃描評估骨量,若骨量不足可選擇「穿顴種植」或「短種植體」技術。他提醒,孕婦、服用抗凝血藥物者亦屬高危人群。
伏位3:忽略術後護理,種牙變「種錢」
「曾有患者種牙後不聽勸告,繼續用種植牙咬開啤酒蓋,結果3年後種植體鬆動。」Dr. Wong指出,種植牙需像真牙般呵護:
每日用牙線、沖牙器清潔牙縫
每半年洗牙檢查
避免用種植牙開瓶蓋、咬核桃
認準衛生署註冊專科醫生
香港牙醫會網站可查醫生資歷,專科種植醫生需完成3年以上進修課程。
查看成功实例庫
「前牙區種植需注意牙齦塑形,後牙區則要確保咬合力度。」Dr. Wong建議要求醫生展示類似实例,並關注種植體5年存活率(優質種植體存活率應達95%以上)。
檢查設備是否達標
「CBCT機、3D口內掃描儀、即時打印系統缺一不可。」他指出,設備可將種植誤差控制在0.1mm內,減少神經損傷風險。
即種即返工種牙技術,確實為繁忙都市人提供新選擇,但切記:亦需配合醫師評估與個人護理。 下次牙痛唔使再忍,但記得做足功課,避開陷阱,重拾自信笑容!